1. 脑电波
- 本质: 脑电波是大脑皮层大量神经元同步化电活动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微弱电位变化的总和。它是一种宏观的、总和性的电生理信号。
- 记录方式: 主要通过脑电图技术记录。
- 特点:
- 非侵入性: 电极贴在头皮上,安全无痛。
- 高时间分辨率: 能捕捉毫秒级别的神经活动变化,是研究大脑动态过程的黄金标准。
- 空间分辨率有限: 信号经过颅骨和头皮衰减、模糊,精确定位活动源比较困难。
- 信号微弱: 易受眼动、肌肉活动、心电等生理伪迹和环境电磁噪声干扰。
- 基本节律: 脑电波通常根据其频率范围划分为几个主要波段:
- Delta (δ) 波: < 4 Hz。 深度睡眠、婴儿期、严重脑损伤时显著。
- Theta (θ) 波: 4 - 7 Hz。 困倦、浅睡、冥想、儿童期、某些认知任务(如记忆提取)、情绪状态。
- Alpha (α) 波: 8 - 13 Hz。 清醒放松、闭眼安静时枕叶最明显。睁眼或集中注意力时减弱。
- Beta (β) 波: 14 - 30 Hz。 清醒、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焦虑紧张时出现。感觉运动皮层活动相关。
- Gamma (γ) 波: > 30 Hz (常指30-100 Hz)。 高级认知功能(如感知绑定、注意力、记忆、意识)、感觉信息处理、运动控制。与神经网络的高度同步化活动相关。
2. 频谱仪 / 脑电频谱分析
- 本质: 在神经科学和临床神经生理学语境下,“频谱仪”通常指的是对脑电图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的技术和工具。它不是指一个单独的物理仪器,而是EEG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
- 作用:
- 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 原始EEG信号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图(时域)。频谱分析(最常用的是快速傅里叶变换 - FFT)将这个波形分解成其组成的各个频率成分及其强度(功率)。
- 量化不同频率波段的活动: 计算特定频段(如Alpha, Beta)的功率(能量)、相对功率(某频段功率占总功率的比例)、峰值频率等。
- 可视化: 生成功率谱图,横轴是频率,纵轴是功率(或功率密度),直观显示各频率成分的能量分布。
- 意义:
- 揭示隐藏模式: 原始EEG波形复杂多变,肉眼难以精确判断各频段的活跃程度。频谱分析量化并清晰呈现不同状态(如清醒、睡眠、癫痫发作)下脑电活动的频率特征。
- 诊断工具: 是解读常规EEG、睡眠EEG、长程脑电监测的核心手段。例如:
- 癫痫:寻找异常放电的特定频率模式(如棘慢波)。
- 睡眠分期:根据Delta, Theta, Alpha, Sigma (睡眠纺锤波) 等波段的功率变化精确划分睡眠阶段。
- 脑病评估:某些疾病(如肝性脑病)可能表现出特征性的慢波活动增强。
- 神经反馈/脑机接口基础: 通过实时频谱分析,提取特定频段(如感觉运动节律 - SMR)的活动强度,用于训练用户自我调节(神经反馈)或作为控制外部设备的命令信号(脑机接口)。
-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研究不同认知任务(注意、记忆、决策)中特定脑区特定频段功率的变化。
3. 现有神经检测技术(EEG频谱分析是其中一员)
神经检测技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EEG及其频谱分析是其中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一员。它们各有优劣,常常互补使用:
- 脑电图及其频谱分析:
- 优势: 高时间分辨率、无创、相对便宜便携、可直接反映神经电活动、对癫痫和睡眠障碍诊断价值高。
- 劣势: 空间分辨率低、信号易受干扰、难以探测深部脑结构活动、解读需要专业经验。
- 其他主要神经检测技术:
- 功能磁共振成像:
- 原理: 检测与神经活动相关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变化。
- 优势: 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毫米级)、能显示全脑(包括深部)活动、无辐射。
- 劣势: 时间分辨率低(秒级)、昂贵、噪音大、空间受限(扫描仪内)、不能直接测量电活动、有禁忌症(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惧症)。
- 结构磁共振成像:
- 原理: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高分辨率的大脑解剖结构图像。
- 应用: 诊断肿瘤、卒中、脑萎缩、发育异常、血管病变等结构性病变。是fMRI的基础。
- 计算机断层扫描:
- 原理: 利用X射线旋转扫描生成脑部横断面图像。
- 优势: 对出血、钙化、骨质显示清晰、扫描速度快、普及率高。
- 劣势: 辐射暴露、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功能信息有限。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 原理: 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探测其在脑内的分布,反映代谢(如葡萄糖代谢)或受体分布。
- 优势: 提供独特的代谢和分子水平信息(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系统)。
- 劣势: 有辐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有限、昂贵、操作复杂。
- 脑磁图:
- 原理: 测量神经元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
- 优势: 高时间分辨率(同EEG)、比EEG更好的空间分辨率(磁场不受颅骨和头皮扭曲)、能更准确定位活动源。
- 劣势: 极其昂贵、设备庞大笨重(需磁屏蔽室)、对深部源定位仍有限。
- 近红外光谱:
- 原理: 利用近红外光穿透头皮颅骨,检测脑组织血氧变化(类似fMRI原理)。
- 优势: 便携、可穿戴、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动、无创、相对便宜。
- 劣势: 空间分辨率中等、主要探测皮层浅表区域、信号易受头皮血流干扰、穿透深度有限。
- 颅内脑电图 / 皮层电图:
- 原理: 将电极直接放置在大脑表面或植入脑内深部。
- 优势: 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直接记录局部场电位或单个神经元活动、无头皮伪迹干扰。是癫痫术前精准定位致痫灶的金标准。
- 劣势: 高度侵入性,仅限于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药物难治性癫痫、脑肿瘤切除术前功能区定位)、存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经颅磁刺激:
- 原理: 利用强脉冲磁场无创地刺激特定脑区,暂时干扰或激活该区域功能。
- 应用: 既是研究脑功能的工具(脑图谱绘制、脑区间连接),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如抑郁症、强迫症)。
- 神经电生理检查:
- 原理: 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等。
- 应用: 评估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和损伤(如周围神经病、肌病、神经根病变)。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等也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导通路。
- 功能磁共振成像:
总结与关系
- 脑电波是大脑电活动的宏观表现,通过EEG技术记录。
- 频谱分析(“频谱仪”) 是处理和分析EEG信号的核心数学工具,将复杂的时域波形转化为易于解读和量化的频域信息(各波段功率),极大提升了EEG的诊断和科研价值。
- EEG及其频谱分析是现有神经检测技术家族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尤其擅长捕捉快速变化的电生理活动和诊断癫痫、睡眠障碍等。
- 其他神经检测技术(如fMRI, MEG, PET, 颅内EEG等) 在空间分辨率、深部探测、代谢分子信息、侵入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与EEG频谱分析形成互补关系。临床诊断和神经科学研究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模态的技术,才能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信息。